“进门诊请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排队请保持1米以上距离,感谢您的理解配合!”7月20日清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庐江路院区门诊大厅前广场的扩音喇叭循环播放,提醒排队的就诊者提前做好进入诊区的各项准备。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随着全面复工复产,5月以来该院门诊量已恢复至疫情前的日均万人次以上,就诊者“入院区、入诊区、入诊室”需进行三级预检分诊。红外线测温与人工监测相结合,门诊外设置核酸检测点,医院引入行政和社会志愿者联合保障就医秩序。
把好“三关”
“建立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工作机制,重点抓好门诊、入院和手术三关。”中国科大附一院执行院长刘连新说,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预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或陪护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怎么办,病区发现住院患者或陪护核酸检测结果首次阳性或者可疑阳性怎么办,医院就这些问题已出台系列工作指南。
从2月11日开始,该院对住院患者采取“流行病学史+特异性体征+血常规+肺部CT”的新冠肺炎“四件套”筛查。4月29日开始,该院在安徽医院中率先对发热患者、住院手术(含有创操作)患者、住院非手术患者及住院陪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扩大核酸和抗体检测范围。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刘连新说,医院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组织全院职工学习相关制度流程,让防控措施做到人人知晓、人人过关、人人执行,科主任、护士长、职能部门负责人是科室部门防控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省级收治定点医院的感染病院区,医院已储备一年用量的各类防护物资,至今仍有两个病区保留收治隔离功能;一栋独立建筑在“平战结合”状态下运行,随时可以“切换”成隔离观察病区。目前,医院每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可达5000份次。
“云端”就医
“张阿姨,您的情况比较稳定。药给您开好了,继续按时定量服用,监测血糖,有什么情况给我留言。在线支付后,您就可以在家等着接收药品快递啦!”7月20日上午,糖尿病患者张阿姨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预约,在家与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姜妍芳完成了视频“云诊疗”。张阿姨住在合肥市肥西县,家离医院有10公里,以前每次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复诊,往返就要花掉两个多小时。
在该院,记者看到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步伐,服务升级已成为医务人员面对的日常。
门诊部主任刘德霞告诉记者,“线上视频诊室目前已有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9个科室的医生周一至周五固定坐诊,还有不少学科在申请开通。”
2月底,医院开通复诊患者药品配送,并在安徽率先实现药品冷链配送服务,患者在家中即可享受和到医院就诊一样的服务体验。
“目前我们已有29个学科411名符合资质的医生提供在线互联网线上服务,在线问诊量已接近5万人次。”刘连新说,医院正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非急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的力度,减少现场挂号,实施分时段挂号,引导患者分时段就诊,减少人群聚集,“我们正通过深化互联网医院建设,瞄准慢病管理、网络诊疗、远程会诊等技术服务,加速医疗服务转型升级。”
危中寻机
“我们主动调整管理策略,抓效率、提技术、强服务,三箭齐发,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同柱说,“医院正通过不断加大扶持核心关键技术,支持核心技术人才,发力五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症孕产妇中心和危重症儿童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4月下旬,医院启动了“优质高效科室业绩增长计划”专项调研行动,由医院主要领导挂帅,深入78个学科、亚专科集中调研,发现医院在管理同质化、学科发展规划、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的79个共性问题。
“比如体检业务,门诊、医技科室没有形成有效衔接,健康管理一个学科难以解决。”该院总会计师操礼庆说,调研组随即建议医务处牵头,制订“体检-门诊-医技-住院-康复-体检(复检)”的医疗全产业链闭环管理流程,构建全流程医疗服务体系。
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也正在通过抓好“入院准备中心、预约检查中心和出院服务中心”这三大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实现各诊疗环节无缝衔接。
如何坚定职工信念、解决发展中实际困难?刘同柱认为没有现成答案,更没有固定模式,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危为机。
近日,首轮医院“国考”成绩发榜,中国科大附一院等级为A+,创下了安徽医院的最好排名。(特约记者 朱沛炎 通讯员 方萍)
原文链接:http://szb.jkb.com.cn/jkbpaper/html/2020-07/25/content_282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