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我与“省医”的120个故事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我与“省医”的120个故事
【两甲子故事】十年
发布日期:2018-05-17   点击:

十年了,我们不会忘记“5.12”那场特大地震带给国人的灾难,更不会忘记全国人民面对灾难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这其中带给人震撼、感动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所发生的一幕幕常常能轻易触动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我没有经历过现场救治,但是,我时常会想起我们医院设立“爱心病房” 救治地震伤员的那段时光以及发生在身边的那些 “小事”。

这些“小事”算不上惊天动地,在岁月的长河里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当你走近的那一刻,同样可以感受到爱的温暖;也许是因为“小事”就发生在一群平凡的医护人员和他们平常的岗位上,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日复一日的日常所见,“小事”才显得那么真实、自然、暖人心怀,在跨越十年后的今天越发显得珍贵。

汶川地震发生10天后,医院接到了48小时后将接收救治36名伤员的任务,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腾出干部医学保健中心18楼作为专门救治伤员的“爱心病房”,组成了由骨科、普外科、胸外科、老年医学科、麻醉科、药剂科、康复理疗科、营养科等学科专家参与的专职医疗救治队伍和一护一患标准配备的护理队伍,确定了各项保障措施,一天的时间,一切工作准备就绪。

从接到第一批伤员到最后全部36名伤员顺利康复出院返回家乡,在整整四十个日日夜夜里,我们与四川伤员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迎接挑战,一起共同见证了医护人员的坚守,见证了我们和伤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决心,感受到皖川人民的一家亲、一份情。

 

“到了省立医院,我们就是你的亲人”

接收伤员的那天早上,医院入口的道路两旁聚集了很多人,但是道路却是畅通的,路旁有人打出“到了省立医院,我们就是你的亲人”的条幅。爱心病房已经摆上鲜花,整洁一新等待伤员的到来。

负责接送的医护人员早早地准备好了推床在医学保健中心楼下守候,当天医院安排了近60名医护人员,但是实际来到现场的医护人员超过200人,他们有的是老专家,有的是刚刚下班赶来的年轻医生和护士。记得现场有一名已经退休的外科护士叫仇林英,那天上午早早地来到现场,别人对她说“不需要人手了,回去休息吧。”她却说:“等一会,看看能帮上什么忙,搭把手。”时任急救中心护士长牛娟挤到一张准备接收伤员的推床前,对别人说“让我来,我是急救专科护士,我有经验。”

那天现场的人很多但却极为安静,几乎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呈现出一种焦急和未知的不安,大家期盼着伤员早点到来接受救治,也挂念着他们的伤情到底如何?时间慢慢到了中午,第一批20名伤员终于送到,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搬的、抬的,轻点再轻点……大家迅速而有序地将伤员一一接下,送至病房。8分钟、仅仅8分钟,全部20名伤员就从救护车上顺利转移到18楼爱心病房的病床上。

当我随后走入病房时,在每个病房都看到了相似的场景,护士如家人一般在床边仔细地为伤员擦洗……到家了,你们到家了。

 

“你们给我过生日后,我就想,我还要好好活着,要活到100岁”

伤员来后的最初几天,病房里的气氛似乎总有一些凝重,伤员与我们交流不多,即使是伤员和家属之间也少有话语,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照料、病房内摆放的鲜花都不能疗愈伤员们大灾之后的心灵创伤,医生和护士都感到难以走进伤员的内心。整个医疗团队意识到到,在医治身体创伤的同时必须尽快让伤员走出灾后的心理阴影。一位护士得知陈秀琼老人即将迎来80岁的生日,爱心病房团队决定给老人一个惊喜。

接收伤员的第四天傍晚,陈秀琼老人的病房走进了一批医护人员,他们在护士长董桂平的带领下推着插有生日蜡烛的蛋糕,唱着生日快乐歌走到陈秀琼老人的床边。老人先是满脸惊讶,之后很长时间没有说话,眼泪在眼中闪烁。祝福的歌声引来了其他病房的伤员,大家也陆续来到老人床边,一起为陈老献上生日的祝福。歌声冲走了内心的阴霾,祝福唤醒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那一刻我看见了伤员及家属的脸上闪现了难得一见的轻松笑容。之后的一天,老人家告诉我们:“谢谢你们,我今年都80岁了,现在遇到这么大的灾害,以后都不知道怎么样,那天你们给我过生日后,我就想,我还要好好活着,要活到100岁。”

用爱心温暖伤员,让伤员重燃希望成为了爱心病房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工作信念。那时我明白了特鲁多的那句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为什么能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熠熠闪光

从那以后,我们的爱心病房气氛也轻松了许多,逐渐有了欢声笑语,我们与伤员也渐渐成为朋友了,病房门口的爱心墙上开始不断出现伤员及家属用彩纸写的心语和感受。29床的小宋在爱心墙上这样写道:“你们如一缕阳光直射我们的心底,抚平我们的伤痛,驱走我们的寒冷;清清的包河水,你孕育了一群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徽乡儿女,四川人民永远铭记安徽父老的情谊。”20床的伤员在地震中右臂受了伤,他请别人帮忙剪了一张蝴蝶状的彩纸,坚持用左手写出:“在这里我感受到浓郁的爱的气息,我相信在你们的精心照料下,我会很快好起来,谢谢你们。”

其实爱心的传递不仅仅在爱心病房内,在四十天的救治期间,几乎每天都有社会人士自发来到爱心病房,他们有的给伤员送来生活用品和食物,有的赶来慰问,有的要求参加志愿服务。一个退休老奶奶,早上锻炼后特地拿来两箱牛奶交给爱心病房,附上一张纸条“送给四川伤员”。

 

全力救治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在慰问住院伤员时曾经说过,前方后方都是救治的战场,战士们在前线救出的伤员不能在我们手上耽搁,必须得到最合理的救治。

36名地震伤员中有12位老人,其中80岁以上5名,均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所有伤员仅仅是经过现场急救的初步处理、有的伤口已有感染,这其中有2人的来到时已经严重感染导致肾功能衰竭。

如何圆满完成对四川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需要科学的谋划。考虑到地震灾害的特殊性,医院组织了来自8个学科的15名高年资医生和30名护士组成的爱心病房专职综合救治团队,此外,院内相关学科20名资深专家组成了专家组为救治提供技术支持,这其中有血液科专家王祖贻、心血管专家顾统元、神经外科专家汪业汉,等等。

从伤员入院的第一天起,医疗救治工作就有条不紊的开展,为了把救治工作做得更为细致、更加合理有效,每天早晨交班,值班医生打破往常交班只交危重病人的惯例,将36名伤员逐一交班。随后的查房是所有学科的医生包括护士长共同参加的集中查房,集中研究整体治疗方案,每天上下午两次。在爱心病房,创新性开展了多学科诊疗(MDT)、临床药师工作、临床药历实施、早期康复介入等多项科学救治措施,以科学、规范、细致的工作态度换来了不易的成绩:

入院第一周完成全部骨科手术;

所有伤员术后均无感染;

所有伤员在住院期间未出现新的并发症;

所有伤员均实施早期康复;

安徽省第一名伤员治愈返川;

医院成为省内第一家完成全部伤员救治的医院……

谈不上惊世之举,算不上创世之作,而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伤员那份至诚和对职业的坚守支撑起伤员伤愈的脊梁,用爱和责任书写出了皖川之间友爱的乐章。他们中有:

没有时间照顾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骨科主任医师方诗元;

高烧坚守在工作岗位的护士长董桂平;

每天都要到床边指导并辅助每一位伤员进行康复的康复科主任倪朝民;

那位担心伤员卧床导致便秘,自费购买蜂蜜挨个病床分发的志愿者;

那个经常给伤员剪指甲、长着一颗虎牙已经想不起名字的护士……

 

合肥一日游

随着治疗工作逐渐进入尾声,有的同志提出,伤员来到安徽后一直住在医院,能否带他们出去看看合肥。但是也有同志担心外出会给伤员带来不便,因为当时许多市民都知道有四川伤员在合肥接受救治,社会关注程度高。时任团委书记高敏提出,由团委负责组织车辆、安排陪同服务人员、联系相关景区,组织合肥一日游。接下来就是精心设计路线,安排景点,志愿者一对一负责全程照料,周到安排各个节点的注意事项。

那天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大家兴致不减,有一位右下肢骨折的伤员说:“我不下车了,太麻烦了。”但是志愿者们坚持把他从车上抱上抱下,不落下一个景点。

我没有陪他们外出游玩,但是他们回来的时候,老远就在走廊的那头听见他们的欢声笑语,回来后他们给我看各自用手机拍的照片,还对我说:“你们到四川来耍,那时我给你们当导游。”

 

十年了,你们还好吗

我们无法阻止天灾的发生,无法阻止灾难的无情,但是我们有爱心,我们有众志成城的力量,让灾难不再恐怖,让生命重燃希望,让人生重获意义。

十年了,我们与许多当年的伤员断了联系,可我们还一直在牵挂着他们。不久前,我们联系上了那位在爱心病房度过80岁生日的陈秀琼老人,老人为我们发来了与女儿在花园散步的照片(当年就是她女儿陪伴她在爱心病房),老人如今已经90岁高龄,依然健康。

还有那对开饭馆的小夫妻;还有在病房过“六一”儿童节的最小伤员郭磊;还有说回去后要重建家园,开一个农家乐的45床王正芳;那位在在送别会上真情演唱“天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的大姐…….

十年了,你们还好吧。

我们大多是平凡的人,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淡漠从事的职业。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帮助他人。当爱注入心间,平凡的人也会产生不平凡的力量,如溪流润物无声,我们的岗位就会焕发生命的光辉。(严光)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精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