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我与“省医”的120个故事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我与“省医”的120个故事
【两甲子故事】时光倒流四十年,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有多牛?
发布日期:2018-06-15   点击:

近日,医院党委工作部宣传科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年逾八旬的老人将多年前拍摄的反映医疗工作的照片和底片一起交到医院,也带我们回到了四十年前的那段时光。

老树弥壮著新花 上世纪七十年代,省立医院研制开发眼科疾病激光治疗仪

 

老病友的故事:我与安徽有缘,与省医更有缘分

讲述者:柏健,82岁,曾任某行业报驻安徽记者站记者

 

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从江苏来到安徽合肥的地方部队医院搞麻醉。1954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我服从组织安排到霍邱防汛,并担任医疗小分队的队长。防汛期间,为了给一个发烧的战友送药,不小心被木棒扎进了右眼。那时提倡轻伤不下火线,等洪水退去我再去治疗,为时已晚。因为右眼坏了,导致左眼用眼过度。边协义主任、刘广进主任不仅为我做手术,还积极帮我联系北京的专家。后来,受伤的右眼仅能保留光感,经过手术左眼视力有0.9左右。

1961年我被组织上安排去新疆大学学习中文,再后来又回到安徽工作,成为一名行业报的驻地记者。此后,我多次来院治疗,也与医务人员结下了情谊。

70年代初,碰巧我听说医院正在研制一种激光虹膜治疗仪,作为老病号,我就想能不能发挥下自己的专长,给辛勤工作的医护人员留下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张图片。

上世纪70年代初激光治疗仪研发小组主要成员,我院眼科边协义(右二)、孙文德(左二)、刘广进(右三)与合肥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一起讨论仪器研制。

 

90年代,柏健退休,更加专注于自己摄影爱好,今年年初在整理照片时,柏健发现了这张照片和底片,又勾起了他对于过往的怀念。

“我记得拍这张照片时,用的是哈苏相机,胶卷是依尔夫的。”“安徽这个地方湿度大,底片的保管是件很讲究的事,如果发霉,就废掉了,所以我在保管底片的时候,动了很多心思”。

“安徽省立医院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又成为中国科大的附属医院,医院发展这么快,可以说是‘老树弥壮新花’,我把照片和底片送给医院,希望能对你们的史料留存有点帮助,也希望医院越来越好!”

仁术尚道两甲子,科医融创新征程。希望有更多向柏老一样关心支持医院建设发展的热心人士能将珍藏的照片、书信等与百廿省医有关的历史物件与我们分享。

 

奋斗的故事:四十年前的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有多牛?

机缘巧合,老干部处主任螘敏在看到照片后告诉我们,坐在中间的那位女医生,正是她的母亲,眼科副主任医师孙文德,也是当年这台仪器的研制者之一, 而这台由医院眼科与合肥工业大学激光组联合研制开发的 “激光虹膜切除仪”,也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成果奖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被认为是开启了中国“科学的春天”的盛会,正是在这次大会开幕式上,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中国科技界未来的路线政策方针,对于随后的中国科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多天的时间,有近6000位代表参加会议,评选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激光虹膜切除仪就是其中之一,成为安徽医学界的荣耀。此项成果在七十年代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为我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而项目的研制成功更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成果。

 

中央美院丁一林教授绘制的油画《科学的春天》,艺术再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场景,这既是科学的春天,也是祖国的春天。

 

虹膜切除术是眼科应用较广的手术.也是复明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手术疗法.既复杂又易感染.造成病人极大痛苦.而应用激光行虹膜切除术方法快捷,病人无痛苦及病人不需要住院治疗还少花钱。在国外大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仅少数用于临床,为此该协作组于1973年开始进行激光虹膜切除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效果的观察。激光虹膜切除仪于1974年研制成功。用于临床治疗眼科常见疾病治疗116例。 

其病种包括:角膜中央部份和白斑、炎症已控制的瞳孔膜闭或闭锁、先天性和绕核性白内障、外伤或手术后的瞳孔移位、虹膜光学切除术后的晶状体前囊色素残留、严重的瞳孔残膜等作增视性虹膜切除,均获得满愈疗效。对因瞳孔闭锁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也有较好的疗效。

(摄影;黄歆,资料来自档案室)

 

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孙文德主任口述了那段奋斗的历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那个年代医务工作者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开拓创新精神。

 

讲述人:孙文徳,眼科副主任医师

 

心愿:发明一种仪器,减轻患者负担痛苦

上世纪60年代末,遵照毛主席“6.26”指示,医院响应号召,有近一大半医务人员下放农村,我和我的爱人螘国铮也下放到皖南山区。1971年省卫生厅开始从新组建医院,更名为“安徽省人民医院”,因为医务人员缺乏,卫生厅下调令将我们俩调回了省医,这时候的省医百废待兴,人员、设备严重缺乏,医院急需建设和发展,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科研,院党委积极鼓励各学科搞科研,努力为广大病人服务。我们眼科的医务人员在下放农村下乡巡回医疗期间发现有很多瞳孔膜闭、瞳孔畸形等常见眼病的病人,如果有一种仪器直接在病人的眼虹膜上打孔而不用手术,将会大大减轻病人的负担和痛苦。

 

攻关:研究-制造-应用一条龙,让梦想照进现实

1973年,在院党委的支持下,在当时眼科主任边协义同志的带领下,我们眼科全体同志与合肥工业大学激光所的技术人员组成了研究、制造、应用三结合的攻关小组。此时,医院选派我去上海六院参观学习眼底红宝石激光焊接仪。通过一个月的参观学习,我的收获很大,回来后就加入到激光研究小组,开始了激光虹膜切除的临床实验。

 

当时,激光虹膜切除术国外也正在研究之中,但应该用多大能量的激光才能切除虹膜而又不影响其它组织的功能,报道各不相同。

本着“洋为中用,自力更生”的精神,研究小组的实验先从动物开始,用0.5 到1.5焦耳的红宝石激光能量对兔眼虹膜作逐步穿孔实验,通过多种方案的反复实验,研究小组在一即将摘除的病眼眼球上用1到1.5焦耳能量进行实验, 获得满意的结果。

研究组边实验边研究,不断总结、提高、完善,通过300余例临床实践,最终通过与合肥工业大学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制,首台“激光虹膜切除仪”问世了。

 

自豪:安徽人发明的医疗设备能为全国百姓服务

1974年10月,经过9省2市48个单位、78位代表的鉴定, “激光虹膜切除仪”作为眼科虹膜切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仪器研制宣布获得成功,这令我们欢欣鼓舞。因为这不仅能大大减轻病人的手术痛苦,缩短治疗时间,也降低了治疗费用,这也正是医院坚持为广大病人服务这一办院宗旨的充分体现。

随着激光虹膜切除仪临床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合工大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这套设备开始了批量生产,并向全国推广。1975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医疗器械展销会上, 除了西藏等少数边远地区外,在全国近三十个省有购买“激光虹膜切除仪”。安徽人发明制作的医疗设备不仅能服务咱们安徽的老百姓,还能将技术和设备推广到全国,服务全国百姓,我们倍感自豪。

1975年,董以键、孙文徳、徐秉梅、边协义一起参加北京科技成果展览会(左起)。

 

奉献:为了推广仪器半年不着家,女儿气愤地做顶高帽子给母亲戴

当时还在上小学的螘敏回忆道,“激光虹膜切除仪”的研制、应用和推广历时五、六年,那个年代的艰苦条件下,研究人员的工作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母亲并没有多提起——

“那时我们还年幼,只记得父母工作一天忙到晚(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周日一早母亲还要去病房查房,因为实验时间太晚,动物实验室的工人已经下班了,有时母亲干脆将实验的兔子带回了家。”

“1975年底,母亲授医院委派去北京参加医疗器械展览和推广,一待就是半年,连写信的时间都没有,自己生病了也没有人照顾,更顾不上家庭。作为她的孩子,正是需要母亲悉心照顾的时候,期间,母亲回来取冬衣,刚进家门,我很气愤地做了一顶高帽子给她戴上……”

“对家庭,母亲可能无暇顾及,我们也会抱怨,但对事业,她的执着追求还是激励着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努力工作,要对得起岗位。回忆当年的岁月,母亲脸上总带着淡淡的微笑和向往,自信从容和不屈不挠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执着信念,忘我精神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写照,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更是历久弥新。”

 

后记:

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廿省医两甲子。祖国变化发展翻天覆地,医疗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更是日新月异。今天,“激光虹膜切除仪”早已退出临床应用的历史舞台,但从它的研制和推广过程,我们依然会被老一辈省医人饱满向上的工作热情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深深感染、感动。从群众需求中来,从解决临床实际出发,带着需求和问题去反复实验、合作研制再到生产推广,这不正是今天“科大新医学”倡导的“理工医交叉融合精神”的充分体现吗!

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人也终会老去,唯精神不朽,初心不改。40年前,我们从“科学的春天”中走来,创新的种子开花结果;40年后,科学精神和省医精神在历经代代传承后,已化化为穿透时代、震荡人心的力量,植根于科大新医学的医学实践必将激励着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迈入“万紫千红的又一春”。

 

(供稿:螘敏  组稿:方萍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眼科孙文德主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