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大众版就医版人力资源平台English返回引导页返回旧版

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

  •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学科介绍

首页 - 学科介绍

科室简介

安徽省立医院普通外科简介

普外科于1956年由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徐荣楠教授由上海支内来皖时成立。自1990年代起在徐荣楠、许戈良院长的关心下逐步成立了肝脏、胆胰、胃肠、颈胸、血管、小儿等外科专业组。经历近20年的亚专科发展,目前普外科拥有6个病区,223张床位,分为肝脏、血管、胆胰、胃肠、甲乳、疝共六个亚专科。已成为安徽省亚专科设立最早、最规范、最成熟、影响力最大、治疗病种最全、医疗水平与科研实力最强的普外科。

普外科目前成为:安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安徽省唯一的拥有三所高校外科学博士学位授予学科)

第一周期至目前的第四周期安徽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2011年8月份被授予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安徽省唯一一个普通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08年8月成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肝细胞癌转移复发研究团队)

2011年6月成立肝胆胰外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外科领域唯一的省重点实验室)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安徽培训基地(安徽省唯一的培训基地)

卫生部普外科腔镜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安徽培训基地(安徽省唯一的培训基地)

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安徽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安徽省肝病学会主任委员单位,安徽省肿瘤治疗中心主任单位

安徽省外科学会最早成立的3个学组(腔镜内镜学组、血管外科学组、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长均为我科学术骨干

普外科现有医护人员130余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在省级以上医学学术团体兼职19人,7人担任数十种国家级杂志的编委或副主编,1人被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厅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0人。

普外科肝脏、血管、胆胰、胃肠、甲乳、疝六个亚专科均有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其中2人为3个安徽省专业学会的主委,3人为省外科学会专业学组的组长,部分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在国内亦具有一定知名度。现学科带头人为许戈良教授,科主任为黄强教授。多个亚专科开展的技术在省内居于领先水平,如肝脏外科的肝癌精细肝切除术与非接触分离技术、射频消融术、腹腔镜肝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血管外科的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微创腔内隔绝治疗,胆胰外科的胆胰疾病内镜诊治技术与腹腔镜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道损伤的修复与重建,胃肠外科的腹腔镜辅助胃结直肠癌根治术,疝外科的无张力疝修补术,甲乳外科的甲状腺、乳腺癌根治术等。每年主办国家或省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3-4期来推广我科的特色、优势技术项目,惠及省内外数十家兄弟单位。

普外科依托安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及山东大学医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百人,在我省率先培养出外科学(普外)博士研究生3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3人。迄今已获得60余项国家、省、厅级项目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青年项目2项,受资助经费一千余万元。自1994年以来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荣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共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

More+

科室新闻

More+

科室专家

特色及优势

   1:精细肝切除术:在我国,约85%的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变或慢性肝炎,肝切除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追求“彻底治疗、最小创伤、最少出血和最佳疗效”的精准肝切除(即精细肝切除)的理念和技术应运而生。

    20077月,范上达院士在国际上率先介绍了以肝中静脉为标志进行精确肝切除的新技术,此技术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率,延缓肿瘤复发。20084月董家鸿教授提出“精准肝切除”的概念。近年来的少数研究表明,在实施精准肝切除的肝脏外科中心,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已由原来的10%20%下降到3%以下。董家鸿等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传统的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肝癌1年复发率高达51.8%,而采用精准的解剖性肝切除1年术后复发率仅为24.5%

    我们肝脏外科2006 年在国内沈阳会议上首次倡导精细肝脏外科新理念(追求“彻底治疗、最小创伤、最少出血和最佳疗效”理念),开创了应用精细肝脏外科技术施行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新方法。本科2008年牵头成立了我省首家肝脏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学科负责人许戈良教授担任团队首席专家。本团队肝脏外科联合超声科、CT室等相关科室在国内较早、省内最先开展了精细肝切除术,至今共行肝癌精细肝切除手术120余例,经临床初步应用显示精细肝脏外科技术行肝癌肝切除安全有效,相比传统的肝切除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望显著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至今已发表论文4篇,投稿SCI及统计源期刊6篇,部分文章已接受。通过多次举办国家及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培训,为我院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临床技术骨干,促进了我省肝脏外科医疗模式的变革,推动了我省肝脏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学科负责人许戈良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外科医师协会常委、国际肝胆胰协会会员、欧洲消化外科学会会员、安徽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等职。担任安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及山东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普外)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的编委或通讯编委。

   2:ERCP我院胆胰外科于70年代末期开展ERCP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开展诊断与治疗近7000例,每年以约700例递增。ERCP技术对胆胰疾病的疗效确切,充分发挥了微创技术的特色与优势,挽救了众多的胆胰疾病患者。目前本科已能熟练开展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EST)、内镜胆管扩张取石(EPBD)、胆管肿瘤的内支架置放(ERBDEMBD)、胰管切开取石、胰管内支架、肝门部胆管癌多根支架引流、胆道狭窄的内镜治疗等技术操作,居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多次通过举办国家及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省内大力推广此项技术,推动了我省ERCP技术的发展。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三等奖各一次,发表论文近30篇。胆胰外科主任黄强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内镜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安徽培训基地特邀专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负责人、安徽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腔镜内镜学组组长。

   3:手术加射频联合技术治疗多灶性中期肝癌消融治疗是指在影像技术引导下进行的局部直接杀灭肿瘤的一类治疗手段,目前以射频和微波消融及无水酒精注射最为常见。消融可经皮肤入路,也可在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中应用。影像引导手段主要包括超声和CT。在超声引导下经皮消融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简便、易于反复施行、成本费用相对低廉等显著优点,对于有肝硬化背景和高度复发倾向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来说,临床依从性较高,目前在我国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肝脏外科20084月在省内率先、国内较早开展了肝癌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应用此技术治疗病例数逐年增加,至今累计治疗157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极大地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肝癌患者生存期,并为手术治疗、根治肿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肝脏外科已能熟练开展B超引导、CT引导、腹腔镜、术中、人工胸水辅助、人工腹水辅助等国内所有能开展的射频消融技术

    由于肝癌的高复发率、高转移性以及治疗的困难,决定了单一治疗方法在肝癌中应用的局限。因此,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更加强调综合性。本科于2008年起在省内率先采用肝癌切除加射频消融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手术加射频联合技术治疗多灶性中期肝癌),到目前共完成了19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手术风险与创伤,给患者带了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4次通过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的形式在省内推广肝癌射频消融技术,使得此项技术日后在我省多个地方的省、地、市医院包括三级甲等医院逐步开展起来,从而提高了我省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水平,同时也扩大了我院肝脏外科在国内的影响力.              

4: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是在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之后的最重大发展,有着微创及疗效肯定的优点。血管外科从2004年开展主动脉夹层的腔内隔绝术治疗,近5年共完成近百余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其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降主动脉夹层破口或动脉瘤近端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长度小于1.5 cm或夹层破口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夹层如何在腔内隔绝术时保证脑部的血供;术前评估中内脏动脉血供来源于假腔,夹层腔内治疗使真腔供血恢复,原来由假腔供血的脏器是否会缺血;如何鉴别真假腔,防止支架误置入假腔而出现严重后果等。针对腔内隔绝术中困难问题,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我们采取了以下新的方法:(1)在夹层破口或动脉瘤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左侧,但瘤颈小于1.5 cm,或破口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时,采取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然后将覆膜支架前端置于无名动脉远侧来完成该类困难病例的腔内隔绝术,从而避免因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被覆膜支架覆盖造成的脑部缺血;(2经左锁骨下动脉的导管逆行向下置放导丝,经主动脉右缘直至右股动脉(逆行法),使导丝走行于真腔内,由于夹层破裂口多位于主动脉外缘(左缘),避免了导丝经破裂口进入假腔,从而确保支架置放于真腔内。(3)对于腔内隔绝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内脏动脉假腔供血的病例,采取经真腔分别向左、右肾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等内脏动脉插管造影以评价这些动脉是否与真腔相通,从而在腔内隔绝术前就能确定假腔被完全封闭后,这些内脏动脉能恢复真腔供血。通过对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治疗,全部病例夹层破口或动脉瘤腔被满意隔绝,未发生因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被同时覆盖造成脑部血供障碍,支架全部置放于真腔内,腔内隔绝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内脏动脉假腔供血的病例,在腔内隔绝术假腔被完全封闭后,这些内脏动脉恢复真腔供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该项技术应用以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篇,在安徽省外科年会大会交流论文1篇,亚洲国际血管外科会议(马来西亚)大会发言交流论文1篇,并于2007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专业组还通过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的形式向省内地市级医院介绍和传授腔内隔绝术的技术和经验,惠及省内数十所地市级医院的普外科血管专业同行。目前,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胡何节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会血管外科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担任《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国血管外科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等杂志编委。                

5:腹腔镜辅助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胃及结直肠癌均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手术仍是现阶段治疗胃及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大,病人恢复慢。1987年兴起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使外科医师迅速考虑用腹腔镜这一新技术进行胃肠道手术的可行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腹腔镜手术在胃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上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大量的文献研究资料显示腹腔镜胃结直肠癌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且在标本长度、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检出数量方面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相同的肿瘤学安全性,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其远期治疗效果已被证实与开腹手术无差异。

我院普外科自19986在省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并于2006年及2010年获得省卫生厅相关医学科研课题资助:腹腔镜辅助结直肠肿瘤切除术(06B043);腹腔镜在中低位直肠癌保功能手术中的应用(2010B002)。应用此技术治疗病例数逐年增加,至今已完成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500余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极大地提高了胃肠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手术创伤,缩短平均住院日,患者生存期与开腹组无明显区别,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腹腔镜技术的困难与不足,如术中缺乏手的触觉,病变定位困难、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因狭窄盆腔的阻挡操作难度高、直肠癌根治术中因腹腔镜视角下缺乏易于识别的解剖学标志和整体的解剖方位感易损伤自主神经、传统的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无法避免下腹部5-7 cm左右的辅助切口、近端胃癌根治术因涉及食道与空肠或残胃的吻合,操作困难,缺乏安全性,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进,降低了腹腔镜手术的难度,扩大了腹腔镜手术适应症,为胃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个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的新途径。并因“腹腔镜胃结直肠肿瘤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此项工作的成果获得201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项目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0篇,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在省内多家兄弟医院进行技术推广,举办了4届安徽省微创外科学习班,使胃肠腹腔镜技术在省内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使得此项技术日后在我省多个地方逐步开展起来,从而提高了我省腹腔镜辅助下胃肠肿瘤的治疗水平,同时也扩大了我院胃肠外科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影响力。    

6:胆道损伤修复重建术:胆道损伤的处理一直是胆道外科界面临的难题。处理的时机与方法不恰当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打击。我科胆胰专业医师在此方面进行了多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出如下观点:①将胆管损伤分为三型:梗阻型,胆漏型,梗阻、胆漏型;②对于术后发现的梗阻型胆管损伤一期处理时间应选择在术后10-20天;③对于胆漏型损伤且有感染需先引流后再二期胆管修复重建;④手术方式采用胆肠内引流术为佳;⑤手术者应由临床经验丰富的胆道外科专业医师担任。据此原则,我科近3年来处理此类患者41例,院外处理患者十余例,随访效果良好。其基础研究“胆管损伤后手术时机的选择对胆肠吻合口影响的研究”为2008年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8010302189)中标课题。上述观点在第14届全国胆道外科会议和2010年苏皖外科年会上获得大会发言,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包括SCI论文1篇和中华系列文章4[《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12):1020-1022;《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22(6):453-456;《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2):130-133;《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3):234-236;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3):389-392;《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158(107-108):725-8]其科研成果获201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举办了多次国家或省级继续教育,获得省内外同仁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7:无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技术于199712月被引进中国,我科于19991在省内率先引进此项技术并将其逐步应用于各种复杂腹壁疝的治疗中。此后,我科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率由传统的10%-15%降到0.8%;其他各种腹壁疝术后复发率也由传统手术的30%-40%降到6%以下。在应用该项技术过程中,我们率先提出补片固定的主张,由此再次降低了疝术后的复发率。此外,我们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疝的治疗与研究,并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成人嵌顿疝修补的使用标准。上述两条建议措施均被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采纳和重视。我科曾在国内较早成立了疝治疗中心,并牵头成立安徽省外科学分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我科滕安宝教授担任该学组组长,现滕教授兼任《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编委。目前开展的的修补技术有:腹股沟疝的平片修补法(Lichtentein法)、网塞充填修补法、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法、普理灵疝装置修补法、经腹腹膜前修补法、腹腔内铺网修补法及完全腹膜外修补法及切口疝的肌前置网修补法(Onlay、腹膜前置网修补法(Sublay)、缺损处直接修补法(Inlay)、腹膜内置网修补法(IPOM)及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TEP)等。在难治性复发疝、腹壁巨大切口疝与造口旁疝的诊疗以及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方面居省内领先地位。近5年疝外科已完成无张力疝修补近2000余例。迄今已发表无张力疝修补相关论文9篇,举办国家及省级无张力疝修补继教学习班或培训班6次,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成人腹股沟疝中的应用及嵌顿疝使用标准的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成功完成2项国产补片的三期临床试验,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推动了我省疝和腹壁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了我省疝和腹壁外科在国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