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天天加班忙成狗!明明按时吃饭,可越紧张越焦躁腹泻就越重,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去检查又发现没啥异常。打工人的心酸谁能懂?”
场景2:58岁的吴阿姨说道:“退休闲下来了,我整天夜不能寐,想着儿子成家立业的事,担心父母的身体......操心不完的事啊!近2月来老是反酸腹胀,没有胃口,吃了护胃助消化也没有效果......”
场景3:“医生,快救救我家孩子吧!小孩心思重,想的多,每天睁眼就是学习,一到考试就肚子疼,吃药也没用。马上快高考了,他老是这样频繁腹痛该怎么办啊?”
说了这么多,你知道吗?有这样一种狡猾的胃肠病,它可以让我们产生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食欲减退等各种胃肠不适症状,但是一顿检查下来,结果却又显示一切正常无大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您很有可能被“功能性胃肠病”盯上了!
什么是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肠-脑互动异常的心身疾病,包括食管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多种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往往没有相关的器质性病变或不能用器质性疾病来解释症状。
人体的消化道中也存在一个神经系统,它与中枢神经系统、人的消化系统一起形成了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称为“脑肠轴”。脑肠轴的主要功能是将大脑和肠道功能整合。
当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时,这些情绪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神经冲动,分泌出不同的神经递质,再通过脑肠轴将信息传输到胃肠中。人体的器官功能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协同,它们两个接受不同的神经信号,对胃肠道做出不同的刺激。
在长期处于亢奋类或压抑性情绪下,胃肠神经调节异常,导致运动障碍、内脏高敏感性改变等,随之而来的就是胃肠功能紊乱。
反过来,肠道作为人体第二个“大脑”,肠道中有千亿个神经细胞,负责人们下意识的活动,控制情感的五羟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种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95%是在肠道里面合成的,当胃肠功能异常的时候,也会通过“脑肠轴”反馈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人的情绪反应。
功能性胃肠病该如何治疗呢?
功能性胃肠病因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提供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五大健康处方,即药物、运动、饮食、心理(含睡眠)和行为(戒烟限酒)。
1.药物
应用常规药物治疗通过改善排便习惯、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胃肠道菌群、调控胃肠道神经等机制来改善疼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注:具体用药消化内科专科就诊)
2. 运动
提倡运动,要规律、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症状。避免长时间和高强度运动。
3.饮食
结合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症状,进行饮食干预和调整。
低FODMAPs饮食可改善肠易激患者的腹泻、腹胀、腹痛、疲乏、恶心以及对自身肠道症状的满意度。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饮食管理中推荐规律的进餐时间、进餐频率和每次少量、避免进餐高脂高糖饮食和摄入咖啡等,苹果、大米、冰糖、蜂蜜等食物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功能性便秘方面,高纤维饮食可以增加粪便体积,减少转运时间。纤维摄入量减少,排便频率相应降低。保证纤维摄入(20~30 g/d)和足量水分摄入,有助于缓解便秘。相关研究发现,水稻和豆类的摄入与功能性便秘呈负相关。
4.心理(含睡眠)
分析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通过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等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状态、提高睡眠质量。
5.行为(戒烟限酒)
鼓励患者戒烟限酒。研究发现,既往吸烟与目前吸烟均与功能性腹痛相关,其中既往吸烟者更容易发生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适度饮酒可减少功能性腹痛、便秘和腹泻等症状。
温馨提醒:如果您有“胃痛、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胀、腹泻、便秘”等不适症状请您及时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您胃肠不适的症状得到及时缓解。(消化内科 李莎 文/图 江秋霞 张开光/审核)
责编:吴家炜
功能性胃肠病、消化心身疾病专家简介
王巧民
主任医师、教授
消化学科学术主任
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江淮名医”。安徽省立医院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主要牵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疾病与消化内镜。尤其擅长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心身疾病、消化疑难病临床与内镜诊治等。
出诊时间:
周一下午 (总院知名专家门诊,消化病)
周三上午 (总院知名专家门诊,消化与心身疾病)
周五上午 (总院消化专家门诊,消化与炎症性肠病)
余跃
主任医师、教授
硕士生导师
对消化系统急危重症、复杂、疑难疾病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对慢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和消化不良等胃肠动力障碍和功能性胃肠疾病及胆管结石、胰腺炎和胰腺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等有深入研究。
出诊时间:
周一下午 (总院消化门诊)
周二上午 (总院消化门诊)
周三上午 (南区消化门诊)
参考文献:
[1]蓝宇,陈维娜.功能性胃肠病从基础研究进展到临床治疗新理念[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3,31(06):411-417.
[2]孙雪,曹素艳,刘洁等.功能性胃肠病的心身健康管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2,25(03):4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