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岁末,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悄然打响。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每一名医护人员走上战场,用血肉筑起生命防线!
7000余名职工放弃春节假期,毅然请缨;162位骨干医务人员驰援湖北,精锐尽出;300多人组成的“敢死队”集中奋战感染病院区,与死神赛跑;多位专家多次奔赴全省各地指导参与救治,助力“清零”……在这场战“疫”中,中国科大附一院医务人员直面病毒,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8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同时从中国科大附一院治愈出院。黄歆 摄
医者仁心 打出战“疫”组合拳
战疫初期,格外艰辛,代价巨大。这对医院的应急处置能力、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后勤和物资保障、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最让我感动的是,全院7000多名职工第一时间放弃了休假,全部加入战斗。”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同柱介绍,中国科大附一院快速响应,按照“四集中”原则,将感染病院住院病区全部腾空,并依据疫情进展情况,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对就诊、探视、陪护、来访人员实行特殊管理,门诊严格执行“一医一患一室”,减少人员聚集。加强住院患者体温检测、动态监测,对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重点监测。
根据风险等级对不同岗位医务人员采取系统防护,强化上岗前的院感培训。合理排班,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下班后均安排在专门场所休息,连续工作不超过14个工作日。
自2月17日起,医院门诊恢复正常排班,预约挂号面向社会开放。加强分诊预检,避免交叉感染,开设互联网医院发热免费咨询门诊,安徽省内首家实现药品冷链运送快递到家,安徽首台方舱CT投入使用助力复工复产。
每一次奋起都在加速战局的推进,每一次拼搏都在驱散疫情的阴霾,一系列积极变化在战场中逐步显现。
战“疫”以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累计出院确诊患者85人,其中重型及危重型29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合肥市外(含外省)患者34人,占比40%。治愈患者中年龄最大的93岁,年龄最小的4岁。安徽省年龄最大患者、首位新冠肺炎肾脏移植患者均从这里治愈出院。
同时,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大附一院副院长徐晓玲以及刘宝、潘爱军、周树生、胡晓文、张琳琳等医院多位专家,多次奔赴蚌埠、芜湖、安庆、阜阳、亳州、池州等地,指导、参与危重症和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为安徽省实现全面“清零”目标做出了贡献。
162名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从死神手中“抢人”
3月31日下午,期许已久的团圆,终于在春花灿烂之时如约而至。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0名队员:谢少清、樊华、朱守俊、圣文娟、王叶飞、陈川惠子、张振伟、曹志敏、王佳佳、唐海圆满完成抗疫任务,乘包机抵达合肥。
历史不会忘记:1月27日大年初三,万家团圆时,中国科大附一院10名白衣战士逆行湖北,他们作为安徽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义无反顾地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随着疫情的控制,当其他医疗队员载誉而归的时候,他们仍坚守在武汉抗疫一线。他们是出征最早、返回最晚、任务最重的队伍。
历史不会忘记:自1月27日起,中国科大附一院相继派出4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162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队员们集中了该院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科、感染病科等20余个学科和部门的骨干中坚力量,筑就“提高治愈率”的白色长城。
2月13日,医院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37人连夜集结,自带ECMO、呼吸机等设备,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6病区。黄歆 摄
历史不会忘记:医院第三批137人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6病区,通过分层诊疗、人性化护理,在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的13支国家医疗队中,实现收治重症患者总数、医疗质量考核“双第一”,团队“零感染”;第二批医疗队驰援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充分发扬护理优良传统,恪尽职守,助力打造生命之舱、安全之舱、和谐之舱,他们为湖北疫情防控做出“安徽贡献”,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防护服很紧张,在隔离病房,孩子们不吃不喝不上厕所,防护口罩在脸上压出印痕,有的甚至溃破,可能会留下疤痕,但他们毫无怨言。”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执行院长刘连新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孩子们,“队员中很多都是90后,这么年轻的同志,在我们心中是孩子,在抗疫前线,他们又成为战士。”
“中国科大方案”发出“安徽声音”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不期而至的遭遇战,中国科大附一院迅速吹响科技战“疫”集结号。
在安徽省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和中科院支持下,中国科大魏海明教授和中国科大附一院主任医师徐晓玲牵头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炎症风暴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在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可能的关键机制后,迅速提出“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免疫治疗方案,在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及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和探索性治疗。
2月25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同柱与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等5名专家组成的医疗专家组奔赴武汉,积极指导当地14所定点收治医院采用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开展患者救治。14家重症救治定点医院先后有513名患者采用该方案进行治疗,为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病亡率做出了积极贡献。
3月3日,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治疗手段被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
3月4日,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召开的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视频培训会上,徐晓玲教授向国内同行专家介绍了新冠肺炎免疫治疗的“中国科大方案”,发出新冠肺炎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安徽声音”。
在武汉市14家重症救治医院,“中国科大方案”在513位患者的临床救治中使用,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病亡率。杨春梅 摄
“不仅在国内,‘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和肯定,美国麻省总院将其列入诊疗方案,伊朗、意大利等国也用上了该方案。”刘连新说。
该院选派多名专家参与支援意大利、伊朗等国的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多位专家参与了与印度、巴基斯坦、波兰、瑞士、德国、英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坦桑尼亚等多个国家近百家医院开展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多学科中外远程交流活动,与全球同行共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中的“安徽经验”和“中国科大方案”。
面对未知的病毒,除了“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免疫治疗方案,医院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自我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寻找疑似患者和预检分诊的关口前移、全国首台无接触式多功能自助终端设备大大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互联网医院也让患者“云就诊”成为可能……刘连新表示,这些故事都在诉说着科技的力量,也展示着中国科大附一院科技发展的成就与骄傲。
“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最严峻、最为吃劲的时候,中国科大附一院是中国科大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和阵地。”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表示,中国科大附一院人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科大“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赋予了新的内涵。
国际援助“云分享”。黄歆 摄
理工医交叉融合 护航医院创新发展
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经历了这场疫情“大战大考”,也让医院看清了未来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同柱介绍,今后中国科大附一院将对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力推进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大健康研究院的建设,做强做实中国科大与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合作共建的公共卫生联合实验室,围绕重大疾病和优势学科,打造一批一流的科研平台。同时,对标国际标准,搭建开放共享的科研大数据平台,涵盖流行病学、临床诊疗、生物样本等各方面信息。
此外,借助中国科学院科研优势,由中国科大引领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围绕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确定重点科研方向,在关键卡口和薄弱环节协力攻关。大力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流行病学、影像辅助诊断及设备物资研发等方面积极攻关并转化应用到临床一线。
“疫情暴露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基层。但是不能为了应对疫情,建孤立的专科医院。”刘同柱建议,依托大医院发展传染病医院,以“大专科、小综合、重预防、应突发”为目标,平战结合促使医院长久发展。
“经过疫情磨砺,我们注意到要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在公共卫生救治中的排头兵作用。”刘同柱表示,未来医院将对传染病医院资源整合、升级改造,以“大专科、小综合、重预防、应突发”为目标,扩建成立安徽省传染病医院和安徽省感染病诊疗中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把人民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的办院理念、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正护航“中国科大附一院”巨轮驶过新冠肺炎疫情的“激流险滩”,向着“科大新医学”的光明未来,加速破浪前行。
责编:方雯
网址链接:http://ah.people.com.cn/GB/n2/2020/0518/c358266-3402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