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 扫描二维码扫码

    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患者满意度调查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媒体聚焦
【安徽网】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9项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发布日期:2020-07-08   来源:安徽网   作者:安徽网   点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629日上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发布了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共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一等奖:《感染性疾病诊断与耐药菌防控临床实验室体系建立及应用》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马筱玲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感染性疾病诊断与耐药菌防控临床实验室体系建立及应用》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感染性疾病流行和耐药菌传播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该项目围绕提升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水平、提高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准确性和时效性以及增强医院感染监测和预警能力三个关键环节,创建感染病检验诊断综合技术平台,创新耐药菌检测方法,建立医院感染预警流程,实现了三个环节检验能力整体提升。

1. 创建感染病检验诊断综合技术平台,提高了病原学检测水平:在国内率先联合应用传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建立感染病检验诊断综合技术平台,根据本省感染病流行特点,开展新布尼亚病毒、登革热病毒、恙虫病东方体、百日咳鲍特菌、立克次体等特殊病原体检测,目前共开展微生物检测项目107项,全国领先。成立国内首个省级感染病检验诊断中心,促进了全省感染病检验诊断水平提升,该模式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2. 创新耐药菌检测方法,提高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准确性和时效性:(1)在国内独创性地自主研发并应用药敏试验自动审核软件(软件著作权2004SR10705),保证药敏试验报告的同质性和准确性。(2)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免疫磁珠富集联合多重PCR检测方法,可直接从标本中检测超级细菌MRSA,与培养法比较,检测时间从48h缩短至6h;检测阳性率从2.3%提高至11.9%。(3)开展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研究,首次发现二元调控分子VraSR不但可以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还可以通过agrsaeRS等基因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和生物被膜形成(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5;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7

3.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和流程,及时预警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1)率先应用荧光粒子计数器对医院环境空气细菌实时定量动态监测(Am J Infect Control, 2015),该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空气细菌监测方法。(2)揭示了本地区MRS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BMC Microbiol, 2012),发现了2个新基因型(ST1226ST1296),被MLST数据库收录。(3)针对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建立随机引物PCR扩增、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析等分级鉴定流程(Am J Infect Control, 2014)。

该项目负责人牵头和参与起草专家共识4项、行业标准3项,发表相关论文66篇(其中SCI论文12篇,中华期刊论文23篇);主办国家/国际级会议14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300余次,传播了临床微生物检验先进知识,推动了全国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了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

项目完成人:马筱玲、戴媛媛、常文娇、鲁怀伟、储新民、荚恒敏、戚应杰、周馨

二等奖:

《干燥综合征免疫紊乱新机制及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厉小梅教授领衔完成的《干燥综合征免疫紊乱新机制及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风湿性疾病是常见的疑难和致残性疾病,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其典型代表之一,我国患病率0.29%-0.77%,且被长期忽视,除外分泌腺受累(唾液腺、泪腺)外,导致多系统损害。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复杂、异质性强、缺乏早期诊断和特异性治疗,导致误诊漏诊及致残致死,对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影响广泛。本项目历时10余年,深入研究发病机制,并建立靶向性、个体化诊疗策略。

1. SS的病理过程中致病性的淋巴细胞能否被识别,能否被调控,是研究SS发病机制的瓶颈问题,也是从基础向临床转化,研发新临床诊疗策略的依据,本项目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开展工作:发现SS患者CD4+CXCR5+Tfh细胞及CD19+CD27+浆细胞为代表的关键性免疫紊乱细胞,共刺激分子B7-H4表达异常导致炎症调控缺陷。

2. SS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既往的SS诊断标准仅适用于临床表现典型的疾病中晚期患者,部分检测技术不适于我国国情。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本项目在长期实践中建立了临床表现+SSA+SSB+抗胞衬蛋白+影像学+唇腺病理诊断流程,显著提高SS临床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基于此项工作本项目负责人厉小梅教授受邀参加欧洲国际干燥综合征工作组(the EULAR-Sjögren Syndrome Task Force Group国际干燥综合征诊疗指南的制定。

3. SS临床表现差异大、异质性强,预后差别显著,既往治疗方案单一、临床疗效无法准确评估,长期被认为 无药可用,严重制约了SS 临床诊疗及相关研究进展。本项目率先建立一套安全、有效、针对免疫紊乱细胞的靶向治疗策略,艾拉莫德、活性维生素D、白芍总苷等个体化治疗及临床疗效评估策略。

该项目建立的SS规范化诊断流程以及靶向性、个体化治疗策略在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在国际和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 篇,多次在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参编专著3 部,受邀参加国际国内诊疗共识/指南制定,成功地实现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创新性转化。

项目完成人:厉小梅、 汪国生、 马艳、 金莉、 王俐、 陶金辉、 王雪、 张宏、周滢波、李向培。

《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陈传俊主任团队完成的《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颅颌面骨骼生长发育异常包括骨骼发育过度、发育不足或发育不对称,可引起颅颌面形态异常以及上、下颌骨之间及其与颅面其他骨骼之间的位置关系失调,表现为面部侧貌和轮廓畸形、咬合关系错乱与口颌系统功能障碍。民间俗称的大龅牙、高颧骨、国字脸、鸟嘴、歪脸都属于这个范畴的畸形,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甚至无法融入社会。

被称为变脸术的正颌外科技术的发展为此类患者带来了福音。传统正颌外科通过临床体检、X线头影测量、石膏模型外科等步骤制作合板作术中骨块移动导引,其缺点是:X线头影测量是二维图像,对头影描迹图的裁剪、移动和拼对难以模拟颌骨三维空间移动;模型外科需要先用面弓转移咬合关系到颌架,继而对牙颌模型进行切割、移动和拼对,步骤繁琐且易产生误差。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3D 打印和虚拟手术,经过提取坚硬不易变形的颅颌面骨骼CT数据和成像,再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测量、切割、移动、旋转、镜像操作,对颅面部骨骼畸形患者做到了术前定量诊断分析和模拟手术,3D 打印制作骨骼模型、截骨导板和咬合板,经截骨导板和咬合板的引导来指导手术过程,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诊断治疗的精确性,做到术前定量诊断、三维可视化手术模拟和术中精准截骨固定,是正颌外科的重大变革。

该项目建立的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体系,拓展了传统正颌外科范畴,囊括了颧骨整形在内的全颜面部骼轮廓重塑,在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举办多次学习班,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技术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完成人:陈传俊 、王祎 、项先旺 、张志宏 、余婵媛 、周瑜 、朱伟政 、彭晖

《逆转化疗耐药对恶性实体肿瘤降期降级的基础临床应用研究》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肿瘤内科范平生主任领衔完成的项目《逆转化疗耐药对恶性实体肿瘤降期降级的基础临床应用研究》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属于局部晚期,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重要的手段,然而化疗耐药(原发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关键原因。

维拉帕米是一种廉价的广泛用于心脏疾患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够抑制P-gp糖蛋白实现逆转化疗耐药,其有效浓度是2.944.91μg/mL,但是人体静脉血的浓度为0.490.98μg/mL就会出现严重的心血管毒副作用,因此先前国内外口服、静脉应用的方法不能使局部组织达到上述有效浓度,致使临床应用探索均未成功。

针对上述临床问题,项目组通过多年努力首创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形成局部组织高浓度、且未见明显心血管毒副作用的方法,有效地降低化疗耐药,临床效果显著,并并进一步筛选出能够预测维拉帕米逆转化疗耐药能力的候选分子标志物,为维拉帕米的临床精准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建立了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的技术,解决了维拉帕米安全有效应用于肿瘤治疗的难题,并制定了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治疗部分恶性肿瘤的流程,实现了部分恶性肿瘤降期降级和根治性手术或放疗的梦想。本技术显著优于传统介入化疗和静脉化疗。

2.筛选出CDKN2BUCHL1BLC-2基因在预测维拉帕米逆转化疗耐药效率中的靶点地位,并序贯性探讨CDKN2B对维拉帕米逆转能力敏感性的调控和作用机制研究,此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提高维拉帕米临床疗效及维拉帕米的个体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其精准治疗提供了方向。

本项目建立的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的技术分别在在省内外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有效逆转了化疗耐药,显著的降低了临床分期分级,提高了根治性手术或放疗效率,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相关杂志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本项目对我省肿瘤学科的建设、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及相应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项目总体在安徽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项目完成人:范平生、伍权、何静、张腾跃、黄金、翁呈韬、樊高飞、刘亚贝

三等奖:

《右侧低位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任伟主任领衔完成的项目《右侧低位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三等奖。

本项目组改良了腹膜透析置管技术的方法,在国内首先提出应用低位右侧腹膜透析置管技术,较传统的左侧高位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腹透导管漂管率大幅度下降,并发症较少,没有腹腔重要脏器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和经济费用,为腹膜透析在县市级基层医院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我省县市级医院腹膜透析水平的发展,推动了我省肾脏病救治水平的提高和改进,并为我国腹膜透析治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内镜外科技术在上颌骨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及延伸》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孙敬武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内镜外科技术在上颌骨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及延伸》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三等奖。

该项目临床研究团体针对传统手术在上颌骨病变切除中的不足,在开展内镜下鼻腔鼻窦病变手术治疗基础上,对内镜外科手术范围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其中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手术,在国内率先报道。鼻内镜下上颌骨前壁外侧壁或次全切除手术技术在国内也是处于领先水平。

《药品不良反应智能化主动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沈爱宗主任领衔完成的项目《药品不良反应智能化主动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三等奖。

该项目组创建了ADR病例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面向ADR主动监测的术语集、指标库,并基于此研发了触发器、信息提取技术,实现对HISLISEMR实时监控,探测可疑不良反应的信号,主动监测ADR。且该项目组通过对上述技术进行整合,最终创建药品不良反应智能化主动监测系统,获得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系统V2.2.3知识产权。

《声门上气道管理工具在舒适精准化医疗中的应用》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李娟主任领衔完成的项目《声门上气道管理工具在舒适精准化医疗中的应用》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三等奖。

本项目自2010年以来,通过喉罩在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手术体位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喉罩在多学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喉罩复合其他气道管理工具的临床应用,开拓了喉罩新的临床应用范围,有助于实现精准化全身麻醉,推动了喉罩在舒适化医疗中的安全应用。通过对传统的口咽通气道在材质和结构上的改进,发明了新型口咽通气道。

本项目申请国家专利并进行成果转化一项,发明成果和临床研究结论促进了舒适精准化医疗的进步,社会效益突出,其中大部分内容在国内具有开创性,对声门上气道管理工具在多学科中的临床安全应用方面提供了科学循证医学依据。

Th失衡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李庆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Th失衡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三等奖。

该项目以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和AS患者为研究对象,从CD4+CD25+T调节性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及Th9细胞免疫平衡的角度研究AS发生机制,并从细胞凋亡和分化的角度阐明了Treg/Th17失衡机理;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发病机制,并探索了AS相关疾病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新指标,为今后预防和控制AS提供了新的思路,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许梦珊  杨春梅

责编:方雯

网址链接:http://m.ahwang.cn/android/p/210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