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医院新生招聘季来临的时候,时常感叹岁月匆匆。不知不觉,加入省医大家庭已经十六年了。感谢多年来,省医精神一直陪伴着我度过青葱岁月,激励着我迈过人生坎坷,感召着我不断奋勇前行。
提及省医精神,想起了“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的老专家,想起了睡在病房的“安徽好医生”,想起了意外走红的写在餐巾纸上的那句留言“勿动!!插管去了”…。那么,新时代的省医精神是什么呢?
有一种省医精神叫做奉献
百年省医,见证了太多的“最美的青春在一线,最美的青春是奉献”,也见证了太多的“主动请缨,逆行而上”。如同一句流行语说的那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又到了5月12日,今年是汶川大地震十三周年。虽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记得省医人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从转运伤员到救治伤员再到送别伤员那一暮暮感人的画面。
还记得开设在病房里的“爱心小课堂”。正在上初二的郭垒是我院收治地震伤员中年龄最小的,他在地震中不幸失去右手,但非常渴望学习,为了争取早日回到课堂学习,小郭垒每天都在病房内练习用左手写字。医院知道后,为了帮助小郭磊更好学习,在爱心病房里成立了临时“爱心小课堂”,委托援川医疗队员从四川带回了初中教材,并找到了三名退休教师为其上课,帮助小郭磊完成学业。六月一日这天,爱心小课堂正式开课,医院为他在儿童节这天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还记得那句暖至人心的“这里很安全”。一位女伤员刚被送到医院时,总觉得病房在晃,时刻处在地震的恐惧中无法自拔。很快,医院安排了心理咨询方面的资深专家陈宜鑫教授赶到爱心病房。“这里安全吗?”女伤员问。“你放心,这里很安全。”陈宜鑫教授立即回答说,“你身子下面垫的充气气垫很软,所以有时候会有晃的感觉;这里的病房用的是木地板,所以走路时会有晃动,这些都很正常,不用担心,我们这里很安全。”在医生一句句安抚疏导下,这位女伤员逐步恢复。
还记得伤员康复返川前脸上挂满的泪水。医院第四批地震伤员康复回家前,一名叫赵菲的伤员紧紧抓住在医院救治这段时间一直悉心照料她的医护人员,泪流不止,双手久久不愿放下。医生对她说“不要哭了,坚强点,快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 六批伤员先后康复出院,六回医患之间真情涌动。“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安徽人民,不会忘记省立医院”“欢迎你们常到四川来作客”…,在火车站的车厢里,伤员们挥手向医务人员作了最后的道别。
在病房里为八十岁的伤员过生日,爱心病房里响起生日歌,端午节为伤员送上爱心粽子,帮助伤员义务理发,与伤员一道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同为奥运喝彩,志愿者们陪伴伤员参观合肥名胜古迹,感受安徽的文化与风土人情等等,像这样温馨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太多的省医人在期间默默的奉献,太多的感动流淌在皖川之间。“美不美,包河水;亲不亲,徽乡人”,伤病员和他们的家属也用这样简短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安徽人民的深情厚谊。
有一种省医精神叫做拼搏
为祖国献力,为事业献身,为病人献艺。一代代省医人以此为使命,接续奋斗。从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到地处边疆的雪域高原,从广袤的皖江大地到穷困的边远山村,处处留下了省医人曾拼搏奋斗过的身影。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学习“老西藏精神”,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
自2018年参加短期柔性援助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归来已经两年多,想起那段大伙曾共同拼搏的岁月仍然会热血澎湃,激情满怀,感觉浑身充满力量。
西藏山南市,平均海拔近4000米,地广人稀,氧气含量低,紫外线强。队员们刚到时候,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头痛、胸闷、心跳加快、气喘、失眠等高原反应,血氧饱和度最低时只有70多。记得入藏的第一天睡到后半夜,头疼难忍,靠吸氧勉强睡着。
第二天队友们顾不上高原反应,很快便进入各自角色。一位队友工作第二天便出现血压升高,眼结膜充血等情况,经过检查后,服用药物后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还有一位队友,之前已参加过短期援藏工作,再度报名参加援藏工作。在援助在山南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冲刺期间,大家每天晚上都工作到9点半以后。在一批批队员及山南市人民医院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顺利通过了“三甲”评审。
参加援藏工作时间最长的虞德才副院长,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管理理念。“共护理、同值班、独学科”,推行院内首席专家制度,带动学科快速发展;“四个指定”、“师带徒”带教方法帮助山南从“输血到造血”等等,一系列全新的举措帮助医院管理逐步实现了“四化”——科学化、制度化、优质化、高效化,医院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安徽41岁援藏医生赵炬在援藏期间不幸因病去世,去世后捐献器官拯救了多人。“炬火”不灭,多年来,医院一批又一批的援藏队员在赵炬曾经倒下的地方仍然不停接续拼搏。
有一种省医精神叫做创新
如果说合肥是一座“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的城市,那么生活在合肥的省医人则将创新精神落实到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2020年年初,武汉突然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病毒传播速度十分迅速,很快疫情席卷全国各地,大量病人被感染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为了尽快控制疫情,拯救生命,省医迅速开辟了两条战场,一方面1000多名党员和职工主动请战,先后有166人组建了4批次医疗队,舍小家为大家,前赴后继,逆行武汉,奔赴疫情重灾前线救治患者;另一方面,广大科技工作者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决战,夜以继日开展科技攻关。
我非常有幸被抽调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指挥部,深深感受到省医人忠诚敬业,永续创新的刻苦钻研精神。
中国科大魏海明教授和医院徐晓玲教授牵头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炎症风暴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他们通过33例重症新冠肺炎病人血液30项免疫学指标的全面分析,发现了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的机制,提出的“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疗法的全新治疗方案,后来也被称为“科大方案”,应用于安徽重症病人救治取得了很好效果。为了尽快让“科大方案”救治更多患者,得到上级批准后,凌晨才刚结束研究部署会议的科研专家们,在院党委书记带领下清晨便紧急奔赴武汉,前方临床医疗队与后方科研团队两大部队终于在武汉顺利实现会师。
经过团队不懈努力,“科大方案”在武汉14家重症救治医院513位患者得到推广使用,在科研成果与临床救治的完美结合下,病魔威力逐渐削减。“科大方案”的救治效果得到了认可,最终成功被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省医还先后委派多名专家援助伊朗和意大利等国家,无私将科研成果同等20余个国家分享,在全球抗疫战场上大放异彩。
新时代的省医精神是什么?她不仅是在汶川地震救援时广大医务工作者默默的无私奉献、不仅是一批又一批院藏队员在雪域高原下的不畏艰难、接续拼搏,也不仅是抗击新冠肺炎逆行者的义无反顾或是科技攻关的攻坚克难、执着创新。
不用去刻意寻找她,只要你走进医院,看到一群又一群可爱的省医人面对患者时脸上露出的微笑,看到伫立在无影灯下年轻的和不再年轻的背影,看到病房里日复一日来回穿梭铿锵有力的脚步,就能感受到她的存在。是的,她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春天已到,我想起了现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在《理想》中的那句话:“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虽然快要步入中年,但千帆阅尽,初心不变,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风好正扬帆,奋进正当时。我坚信,在省医精神的陪伴与指引下,医院终将实现白春礼院士提出的奋斗目标,梦想终将照进现实。让我们一起拥抱新时代,拥抱青春,拥抱医院美好的明天。(纪委办监察处 孙承伟)
责编:朱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