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母亲心脏不好,心率低,一直吃药,尝试了各种偏方和治疗。今年年后,一场感冒让她的病情加重了,身体浮肿、胸闷、睡不好觉、食欲不振、阵发性咳嗽。县医院医生建议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于是我们带母亲找到了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主任徐健就诊,被收治在了医院南区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医生办公室的墙上有很多患者赠送的锦旗
病区内非常干净,纤尘不染,病房里的病友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在这里,人们最关注的是“你哪里人?”“你怎么啦?”“住多久啦?”“现在怎么样?“什么时候手术?”“效果怎么样?" ……大家都显得很谦和。
这里,仿佛是人生后花园,人们开始安静下来,思考自己、家人、人生,每一个人都对人生有了些深浅不一的认识。当初,这家医院的创始人柏贯之,柯普仁创办医院前身——合肥基督医院的时候,一定是想通过医治人的肉体,从而达到医治人心灵的效果,看来,他们的确是明智之人。
02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徐健主任查房,旁边跟着许多的医生护士。徐主任一个病床一个病床地查看,管床大夫一个一个地介绍,这个病人怎么啦,目前是个什么情况等,徐主任根据情况再做一些治疗方面的指导。
徐主任大概五十多岁,让人一看,就有一种睿智和清澈的感觉。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相由心生,果不其然。他们一行来到母亲的床前,管床医生简单地陈述了母亲的病情。了解了母亲的情况,徐主任说,医院会进行会诊,明确治疗方案。我们一听,十分高兴,顿时放下心来,觉得母亲的病终于有了希望。接下来的日子简单而惬意,母亲的病情基本稳定,除了偶尔的咳嗽,可以说,非常舒心。
▲病区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医生告诉我们,母亲的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多年前就听说过它,现在,它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让母亲从过去走向未来。
03
一个星期五的傍晚,一位大夫来病房叫我,讲了一些手术的风险告知。她说,母亲手术那天正好是医院新导管室的开机仪式,会有许多全国各地的专家过来,徐主任会进行手术演示。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意外之喜。
术前,我看见徐主任在他的办公室里,就过去问了他个问题,我听人说,起搏器有单腔的,有多腔的,而母亲的手术是安单腔的,为了表达家属的不怕多花钱,“不求更好,只求最好”的意愿,我对主任说出了自己的疑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多腔的更好些。徐主任很和蔼,他说,不用,单腔就可以了。语调平稳而亲切。
后来,想一想,真是的,如果有小心眼的医生,他或许会觉得,你怎么这么不相信我们呢?我们自会按照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的处理。是的,我们往往就这样,不知道的,总想知道,所以,我们会把各种各样的问题抛向我们的医生和护士,他们或许目不暇接,也招架不住呢。我们有时候会抱怨:呀,他的态度真差!岂不知他们每天在那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病房里每天都有新面孔,新情况,你让他们总是笑容可掬,却是有些难为人呢!
我觉得,我们受了他人的帮助,却常常无以为报。这些医护人员,我们可能一辈子再也遇不到了。如果,我们专程跑过去向他们说谢谢,这么多病人,他们怎么能听得过来呢?
也许,这世界是圆的吧,这所有的感谢都会转啊转啊,从我们的眼神,我们的心,通过一种不明的力量达到他们的心里,让他们知道,他们每天的辛苦,他们的治病救人,他们的夜以继日,都有人铭记,有人感念,有人潸然泪下……
▲徐健为患者开展手术
母亲的手术非常顺利,很快就做完了。大概耗时一小时三十分。手术后母亲恢复良好。她说,那是一个黑屋子,他们给她蒙上了黑单子。母亲说,太闷人了,于是,有人给她掀开了一个角,露出了一点点光明。在那光明里,美好的明天到来了。
病房里的病友,有的治好了,康复出院;有的目前无法彻底治愈,回家疗养;有的安上了辅助设施,帮助心脏正常工作……母亲属于后种。我想,这迟到的治疗,还不算太迟,母亲在她七十八岁的高龄里获得了新生活的机会。
04
现在距离手术已经过去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了,起搏器运转正常,母亲感觉良好。这一切得益于那个“小圆片”,更得益于国家的现代医疗技术及创造和实施了这一切的人。
我们是渺小的人,如尘埃,如蝼蚁,在时间的流沙里跋涉。艰难困苦加速了我们的衰老,疾病又不失时机地趁火打劫,一切都让我们痛苦,失望,乃至绝望。可是,我们又是如此热爱这美丽的世界。
这世界有许多优秀的人,不同领域的出类拔萃者,他们保护了我们,用慈悲的口吻安慰我们说:“别怕!有我呢。”
拨开了厚重的乌云,金色的阳光便奔泻而来。
稿件来源: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微信公众号“省医心护航”
作者:患者家属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