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 扫描二维码扫码

    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患者满意度调查

院级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院级新闻
【战“疫”要闻】为新冠肺炎研究和治疗提供“中国科大方案”、发出“安徽声音”
发布日期:2020-03-13   点击:

37日下午,63岁的金先生达到出院标准,走出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隔离病区,医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实现“清零”。战“疫”以来,中国科大附一院累计治愈出院确诊患者85人,其中重型及危重型29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合肥市外(含外省)患者34人,占比40%。治愈患者中年龄最大的93岁,年龄最小的4岁。安徽省年龄最大患者、首位新冠肺炎肾脏移植患者均从这里治愈出院。


召必战,战必胜。医院7000名职工放弃春节假期,数千人请战,160位骨干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勇担省级定点收治医院和省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基地医院的医疗救治重任,300多人组成的精锐医疗队伍集中奋战在感染病院区,多位专家多次奔赴全省各地指导参与救治……在这场战疫中,中国科大附一院人直面病毒,科学战“疫”,为我省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60位骨干医务人员驰援湖北

关键词:科学防控 

开设发热门诊,筑牢抗疫首道关口

疫情来袭,中国科大附一院快速响应,根据国家和安徽省统一部署,在中国科大和安徽省卫健委指导下,院党委扛起疫情防控的重大政治责任,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建立10个工作组,统筹协调,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工作。 


发热门诊是医院防控的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屏障。“接到通知后,我们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标准发热门诊改造,在门诊、急诊及时设置预检分诊点,在医院显著位置张贴发热患者就诊流程。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及时识别可疑病例。”医院医务处主任方诗元说,医院严格按照要求落实“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截至39日,发热门诊共接诊2290人次。 

严管彰显厚爱,做好患者医者防护 


医院合理调整布局流程,对进出通道严格管控,对就诊、探视、陪护、来访人员实行特殊管理。门诊严格执行“一医一患一室”,减少人员聚集。加强住院患者体温检测、动态监测,对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重点监测。 


同时,根据风险等级对不同岗位医务人员采取系统防护,强化上岗前的院感培训。合理排班,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下班后均安排在专门场所休息,实行轮岗及离岗后体检制度,连续工作不超过14个工作日。 


“特殊时期,严管才是厚爱。只有通过制度流程的科学规划和严苛执行,才能把对就诊者和医务人员的关爱落到实处。”副院长虞德才表示,此次抗击疫情,医院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关键词:精准施治

腾空相关院区,组建多学科专家组

疫情发生之初,中国科大附一院就按照“集中病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将感染病院住院病区全部腾空,并依据疫情进展情况,动态开放医疗用房,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多学科联合会诊,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患者是从六安转过来的,本身基础疾病较多,有食道癌、肺动脉高压,去年还发生过一次脑出血,心跳最慢的时候一分钟30多次……”215日,周六,下午3点,病例讨论会照例在感染病院准时举行。因为一位病情复杂的特殊患者,当天的会议持续到晚上7点。“每天下午3点准时开会,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重型、危重型都有救治预案。”执行院长刘连新说,如果患者出现突发情况,专家们随叫随到并立即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




作为省级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基地,为全力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医院由分管医疗副院长黄强牵头,调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病科、急救医学、医学影像、临床检验、医院感控管理等相关学科部门近60位专家组成院内MDT专家组,确保救治效果。 


29岁的金先生是阜阳市颍州区人,在成功接受肾移植术后一年不幸感染新冠病毒,28日被转诊至中国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治疗。由于治疗新冠肺炎药物与肾移植术后服用的免疫抑制剂存在相互作用风险,治疗组迅速会同金先生的移植主治医生、肾移植科主任刘洪涛以及肾脏内科、药剂科等多学科专家组织院内讨论,为金先生量身制定用药方案,密切监测药物浓度,保证用药安全。“多学科协同的优势在这位肾移植患者的救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主治医生、中国科大附一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李磊说,220日金先生治愈出院,目前随访情况良好。 

关键词:责任担当

专家驰援多地,与兄弟医院并肩作战


39日,安徽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基地医院之一、全省收治确诊患者的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给中国科大附一院专程送来感谢信和“鼎力支持、科学抗疫”的匾额,感谢为阜阳取得“全治愈,零死亡,无感染”的抗疫成绩所作出的贡献。此前,亳州市委、市政府也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医院对亳州疫情防控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 


疫情发生以来,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大附一院副院长徐晓玲以及刘宝、潘爱军、周树生、胡晓文、张琳琳等医院多位专家,多次奔赴蚌埠、芜湖、安庆、阜阳、亳州、池州等地,指导、参与危重症和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为安徽省实现全面“清零”目标做出了贡献。 


医院还组织护理专家及时编写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手册》,赠送给基层医院,帮助基层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地开展疫情防控护理工作。 

关键词:科技支撑 

中国科大方案,入选国家诊疗方案

研究表明,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引起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疫情发生以来,在中科院和安徽省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大魏海明教授和中国科大附一院主任医师徐晓玲牵头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炎症风暴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在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可能的关键机制后,迅速提出“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免疫治疗方案,在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及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和探索性治疗。 

在安徽省先期开展的探索性治疗中,20位采用该治疗方案的新冠肺炎患者(重型18例、危重型2例)均已治愈出院,其中发热患者在用药后体温24小时内全部降至正常,呼吸功能、氧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华(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能明显感受到呼吸困难,直接就从安庆转到了这里的ICU,来的时候情绪很低落。”刚住院时的感受,张华记忆犹新。 


治疗组综合运用抗病毒、保肝、抑制炎症、免疫调节、中医和营养支持等手段,“经过检测,我们发现患者体内是有较高炎症因子的。在徐晓玲教授带领下,我们征得张老师(张华)的同意,对他采用了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法阻断炎症风暴,对治疗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ICU主任杨云介绍,用药一天后,张华体温即降至正常,之前呼吸费力的症状得到缓解,氧合指数不断改善,身体逐步康复,222日治愈出院。


33日,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治疗手段被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


34日,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召开的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视频培训会上,徐晓玲教授向国内同行专家介绍了新冠肺炎免疫治疗的“中国科大方案”,发出新冠肺炎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安徽声音”。 


目前,在国家卫健委统筹部署和中国红十字会协助下,由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同柱带领的专家组,正在武汉指导帮助包括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在内的武汉14所定点收治医院采用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开展患者救治工作。

3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了这一方案在武汉前线应用于重症患者治疗的情况。截至311日,武汉14所重症定点收治医院已累计为391名患者采用该方案进行治疗。 

利用互联网+,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中国科大附一院积极响应安徽省卫健委号召,从124日即开始开通互联网医院网上发热咨询门诊,百余位医生24小时免费为全国患者提供新冠肺炎防控网上咨询服务,咨询量超过1万人次。 


此外,互联网医院还增设用药咨询、护理咨询、卒中咨询等20个专业科室,百余位专家固定排班,为广大群众提供咨询和线上诊疗服务,引导科学就医,减少来院往返,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医院还开通互联网医院药品配送服务,安徽省内首家实现药品冷链运送快递到家。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已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展托珠单抗治疗方案相关介绍,并即将开通免费咨询门诊,以期帮助更多人。


“疫”期间,医院科研人员结合实际,及时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自我决策支持系统,将寻找疑似患者和预检分诊的关口前移,目前该系统浏览量超过159万次,在线自测超过61万人次

此外,国内首台无接触自助服务设备也在医院门诊投入使用,有效降低人体与物体表面接触时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 


关键词:人文关怀 

陪老人晒太阳,为患者开心理处方

肥东的李大爷是我省最高龄新冠肺炎患者,经过20多天的精心治疗后病愈出院。由于老人已经93岁,并伴有高血压、脑梗死、疝气等基础疾病,下肢活动有障碍,治疗期间,医院在坚持“一人一案”基础上,对其给予重点关注。


“儿子、孙子都感染住院,刚开始老人抵触情绪很大,非常不配合。”中国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ICU护士长李杨说,李大爷刚来时有攻击性,医护人员就每天反复沟通交流,陪他讲话、做活动、按摩,老人渐渐开始配合。 


“我们执行的一项特殊‘医嘱’,就是带老人家晒太阳。”据李杨介绍,在主治医生杨田军主任的指导下,经过治疗组评估,天气好的时候医护人员就将老人连床带人搬到窗边,“陪老爷子晒太阳”。在医护团队的科学治疗和悉心关爱下,月29日,李大爷治愈出院。

(稿件来源:新安晚报  供图:杨春梅 马雪然 王从启 黄歆  供稿:方萍 李矗 方雯 朱伟华 叶晓)

Copyright © 2017安徽省立医院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5009222号-3   Designed by Wan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