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我与“省医”的120个故事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我与“省医”的120个故事
【两甲子故事】温暖大家庭的点滴回忆
发布日期:2018-08-03   点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已从省立医院的工作岗位上退休满三十年了。回顾一辈子的医护工作,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省立医院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也可以欣慰地说,省立医院是哺育我成长带给我温暖的家。

1952年的夏天,刚从安庆卫校毕业的我幸运地分配到了和平医院(省立医院的前身)外科病房工作。和我一起分配来院工作的还有李炳英等五位同学,接待我们的是白荣主任(后担任省卫生厅副厅长)。初来乍到,科室里的一切还是那么陌生,有些不知所措,白主任微笑着告诉我不要紧张,他拉着我的手带我认识每一位同事,从手心传来的温暖击退了我所有的紧张与不安。

那时的我不满20岁,依稀记得外科病房是一栋两层高的小楼,一楼有两间病房,住了五位男病人和三位女病人,没有吊水的病人。二楼有三间病房,共计不到二十间床位,房间内也没有卫生间。我们的小药柜放在护士办公室内,因为房间实在太小,换药车只能放在贴邻办公室的另外一个小仓库内。白天我们跟着老同事认真学习打针换药,晚上我们几位同学挤在一间小平房内,床位不够就睡在地上,日子过得紧张又充实。

一年后的夏天,我们就搬进了一栋新的外科大楼,床位数翻了两番,楼内还增设了妇产科病房。外科的手术是在二楼进行,有两间手术室,其中较大的一间约16平方,较小的一间约12平方,还有一间不足6平方的更衣室。大约在秋天,我被安排到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那便是外科手术室。在高兴之余,我又有些许害怕,因为工作生疏,只能在摸索中慢慢进步。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外科只做俗称为“四大金刚”的疝气、阑尾炎、鞘膜积液、痔疮四项简易手术。

到了1956年的春天,整个大外科搬进了一座高六层、拥有500多张床位的病房大楼内,手术室仍设置在二楼,有五个手术间、一个石膏间、男女更衣室、办公室等等,医疗条件大大改善。那时的大外科成立了普外科(包括泌尿外科)、胸外科、骨科、眼科、五官科(包括口腔科)等科室。各科室发展很快,开展了很多新的手术,每天手术都排的很满。当时的手术室里仅有三台华生牌电风扇,夏季天气酷热难耐时,大家集思广益,想起了一个妙招——把冰块放在电风扇前,为正在实施手术的医护人员送去了清凉。有些手术持续时间着实很长,刚去实习的医生因为体力不支,晕倒在手术台边,一旁的同事赶紧送上一碗红糖水让其喝下……这样感人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不胜枚举。

1959年胸外科开展房间隔和室间隔、体外循环动物实验。因为我们白天工作太忙,晚上又要进行政治学习,只有学习后才能开展实验,所以动物实验手术经常会做到凌晨2-3点钟。术后我们医护人员并不回家,而是睡在动物旁边,轮流观察动物麻醉后的苏醒情况、手术后的变化情况及随时给动物补充一些液体。因为动物来源困难,狗也难买,经省领导特批,每周才能进一至二头猪。动物实验手术在前期虽然经历了失败,但在省、院两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科室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还是取得了成功。第二年,我们就将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用于临床,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这在当时的省里已首屈一指。

70年代,脑外科开展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普外科开始做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等一些复杂手术。80年代,院里又举办了全国立体定向进修班,普外科与麻醉科等各科室密切配合,医疗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如今普外科已发展为6个亚专科,近200人的大科室,学科也成为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今年,院里迎来了她的120周年华诞,而我也从一位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女变成了光荣退休的耄耋老人。一个多世纪以来,医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半个世纪以来,我也实现了当初定下的人生梦想——做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没有省立医院,就没有我实现个人价值的立身之处。现在每每与新老同事们聚在一起,提及医院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无不感觉骄傲和自豪。

分管外科的老院长徐荣楠教授曾经说过:“选择外科医生作为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社会给我们的责任。投身和致力于外科,使它成为自己钟爱的一项工作,一门学问,一种艺术。把工作和爱好结合起来集于一身,把个人和社会融为一体,发展卫生事业,这是我们要追求和享有的一种境界。”是的,我们千千万万的省医人应谨记领导的教诲,以身作则,让每一位前来就医的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解正芳)

作者简介:安徽省立医院原外科手术室护士长 副主任护理师

 

责编:朱伟华

后排右2系本文作者解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