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救人是我们天然的职责所在。 如今国家有难,我们必须挺身而出。”
“责任是我此次援鄂的内在驱动力, 难我不怕,怕的是我没有尽力。”
“这一次疫情颠覆了我们很多人的人生观,逝去的同行,无助的病人,但我们永远不会被病毒打倒,坚持是唯一的胜利。”18日下午,面对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的采访,中国科大附一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郑昌成说道。作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并担任协和医院六病区主任的他,是患者们的“定心剂”,是年轻医护队员们的“探照灯”,在最艰难的时刻,给了他们无限力量和必胜的信念。
治病救人是我的天然职责
“记得2月18日那天我们抵达武汉时,已是晚上8点,夜幕下的武汉安静得像是按下了‘暂停键’,一切都像消失了一样。”郑昌成对记者回忆起那天初到江城时的场景,依旧忘不了那般静寂。队员们带着安徽人民、中国科大及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和各院区兄弟姐妹“大后方”力量的支持,这场“战斗”开始了。
“我们搞临床的,治病救人是我们天然的职责所在。如今国家有难,我们必须挺身而出。所以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就是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年轻医生加入到支援行动中。我要带头做年轻医生的榜样,带头击退内心的恐惧。这次支援武汉不仅是重温医学誓言的,更是深刻理解其中蕴藏的真谛,是一份无悔的责任与担当。”回想参与援助武汉的初衷,郑昌成心里像磐石般坚定。
“未知不可怕,怕的是没尽全力”
“对于我们尚不了解的、未知的领域,我们不仅要用专科、亚专科的医学知识去研究,更要加强未知领域的探索。当已知的医学知识已经对救治‘束手无策’时,我们就要上战场,去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打碎我们对病毒的盲目认知,再重造新的认识。”郑昌成告诉记者,“责任是我此次援鄂的内在驱动力,难我不怕,怕的是我没有尽力。”
“这次的‘战斗’让我们对病毒有了全新认识,也积累了我们宝贵的临床经验。”郑昌成对记者说,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所采取分层诊疗的治疗办法对救治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医疗资源的不断补充,该方法得到更广泛使用,这对外省同行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这是一个医学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学术道路上必须披荆斩棘翻越的‘大山’。”
“科大方案”挽救更多患者
在国家诊疗建议的基础上,郑昌成带领队员们大胆做出创新。郑昌成介绍,对于重症患者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早期采用托珠单抗,对抗新冠肺炎的“炎性风暴”,实施“科大方案”,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按照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制定诊疗策略,每个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样、不能统一按照某一方案进行治疗,所以按照危险度进行分层、对每个患者进行精细化管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郑昌成告诉记者,这样的治疗方案使得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和被治愈的可能。
“每次你来到床前我都能感觉到”
在重症病房,有一位93岁的老人令郑昌成感触很深。“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感染了肺炎。一开始老人在社区医院治疗,之后被送到我们六病区继续诊疗。老人来的时候求生欲望很强烈,但当得知自己儿子走了之后,他明显陷入悲痛难以恢复,第二天也走了。”郑昌成告诉记者,快速、意外的死亡,倏忽而逝的生命在不断地提醒着他,这次的病毒超出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
“记得一对已逾古稀之年的老夫妻,相濡以沫了50年,在同一个病房里治疗。每天他们朝着对方床位的方向望去,好像一个眼神就可以穿透病房里凝结的空气,给予对方活下去的勇气。后来他们成功治愈了,这位老人搀扶着老伴走出病房,对我们表示感谢,‘每次你来到我的床前我都能感觉得到,我又有了一点希望。谢谢你们来,我们不会忘了你们。’”
“每次从病房出来,看到我的队员们无比坚毅的眼神,让我浑身又充满了战斗力。”郑昌成说,他知道这次是在真正的战场上与“敌人”交锋,很可能会受伤,但为了患者们活下去的一丝希望,战胜的意志永远不能被吞噬。谈到接下来的工作目标,郑昌成告诉记者,他将继续在攻克难关的路上走下去,永无止步。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科大附一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链接:http://app.ahrb.com.cn/ahsb/pc/con/202003/19/c13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