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风湿免疫科的马艳,作为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的一名医生,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大家分享“责任、感谢”这两个词语。
首先,我想说的第一个词:责任。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神州大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了尽快控制疫情,从中央到地方,从医院到社区,全国上下多方力量投入到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全民有责”,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我作为一名医生、一名拥有18年党龄的党员、一名科室的党支部书记,服从命令、尽己所能地为控制疫情而努力,更是我的职责所在。随着,2020年1月24日零时刚过,科主任在科室群里发出紧急通知“所有医护人员全部取消休假、必须全员在岗、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我立即取消了春节所有的安排,在岗待命。
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减少人员聚集,而当时很多群众由于对新冠肺炎认识不足,稍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就十分恐慌,因此,为了让更多的患者有不适症状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医生咨询,减少不必要的来医院就诊,1月24日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协调下,紧急开展了“互联网医院”的网络咨询。我作为第一批坐诊“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每天免费为几十名患者在线解答问题。
2020年2月12日晚9点当科主任再次在科室群里通知“科室需要安排人员支援武汉时”,尽管当时对武汉的疫情充满恐惧,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后来,我的朋友问我说:你为什么这么坚定的报名去武汉?我说: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我没有理由不去;作为一名党员兼支部书记,在党和人民需要时,我必须冲在前面。从武汉回来后,一名住院医生问我说:老师,您去武汉时,真的不害怕吗?我说:当然害怕,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感染?能不能平安回来?然而,到了武汉,看到那么多病人,那么多同行、那么多志愿者,忘记了害怕,每天不停的忙碌着、工作着、想着病人的病情,时间一天天过去,甚至忘记了几月几号、星期几。
武汉之行,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回忆。
2020年2月15日,我将终生难忘,那天武汉下着大雨,天气湿冷。而我们整建制接管的病区开始正式收治患者。2个小时,集中收治56个病人,其中有两个病危,近30个病重。鲁朝晖书记、王锦权副院长带领部分党员第一批进入病房,我们第二小组的3个人,1小时后也进入病房,由于对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及操作流程不熟悉、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很多患者方言太重,使原本简单的问诊、体检、下医嘱、写病历等基本诊疗工作都变得异常艰难、严重影响了看病速度,通常诊治完一名患者需要近2个小时。还有危重症患者的处理、病情观察等等。夜里12点,我们又临时通知王胤中、宇霏、张灿等人前来加班,他们毫无怨言,立即赶往医院。
而我们前两个小组的人员从中午12点离开酒店,一直到凌晨2点,才返回酒店,上班时的劳累、紧张、压力使我回到酒店后感到十分疲劳,但却没有睡意,开始一遍遍回忆自己脱防护服的整个过程,担心有没有哪里操作不规范、会不会被感染;回忆自己接诊的病人,是否病史有遗漏?是否重点病情已交班?
我们医疗队的医生,来自不同的科室,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多学科协作团队。病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整,被郑茂主任“承包”了、呼吸机参数的调整由ICU的医生负责、涉及血液、免疫、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均能第一时间找到医生会诊。医生的微信群成了病例讨论群。我们群里的“中国科大附一院援武汉医疗队”的微信号,成了我们永远的记忆,因为这个微信号在那时会时刻传来病区里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变化。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除了让很多患者感染后引起身体不适、生命垂危外,更多的是给患者带来恐惧、焦虑。一名患者的丈夫在春节前感染新冠肺炎后,由于病情危重,很快去世。不久,这名患者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收到了我们病区,经过积极治疗半月后,她的病情康复,符合出院指征。而当我们通知她可以出院时,她没有欣喜,而是非常焦虑,她担心:出院后病情还会反复,因为她听说有人核酸复阳了;她担心:家里很多丈夫用过的物品,会再感染她;她担心:她的肺纤维化后,会慢慢加重;她还担心:她的病情会不会再传染给她的宝贝孙子;她担心的太多太多……,因此,夜里12点了,她还没有睡觉。我巡视病房时,走进她的房间,和她聊了很久,了解了她为什么担心,因为她亲身经历了丈夫从生病到去世的整个过程,她觉得这个病毒太可怕,而且,网上说,没有特效药,她不相信自己的病已经治愈了。了解这些情况后,我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给她讲解了关于这个疾病的很多知识,她终于安心地睡觉了。
其次,我想说的第二个词是:感谢。
武汉临行前,大学和医院的领导亲自来为我们送行。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护。那一刻,我看到,包校长的眼眶湿润了,看到舒书记、刘书记的表情很沉重。我们在武汉的日子里,每天都会有来自医院各方领导的关心和问候。
出发前,我们科厉小梅主任亲自组织科室同事为我购买电热毯、保暖内衣、感冒药等各种生活必需品。65岁的李向培主任挎着打着石膏的手,托人给我送来了口罩和卫衣。后来,我隔离结束,上班以后,李主任告诉我说:那天,她本可以送我上车的,因为她已经来到了门诊部,可是,她还是没敢走到车前……。听到这里,我热泪盈眶。
我衷心感谢各级领导、同事对我们的担心和牵挂。
我的家人十分支持我去武汉,尽管知道可能有危险,但他们非常了解我的工作态度。所以,他们表现的很平静。然而,老人的担心并未减少,后来,从阿姨的微信里我才知道,在我去武汉的前一天,母亲一夜没睡。自从我去了武汉,平时不爱看新闻的母亲,每天盯着新闻,记录着武汉和全国的病人数。一向节俭的公公从自己微博的退休金中拿出1000元捐给基金会。他说:“希望自己捐的一点钱能给武汉的医护人员多买几套防护服、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这样,他们就能早点回家……”。
武汉的工作十分忙碌,我经常忙到深夜。有一次连续2周没顾上给父母打电话,我的姐姐在微信里给我留言说:“妈妈很担心你,她想听听你的声音,想给你打电话又怕影响你的工作,你有时间给妈妈回个电话”,看到这里,我的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我衷心感谢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需要经常去火神山医院。大家知道,火神山是部队接管的医院,管理非常严格,但是,因为我们穿着冲锋衣,所以,医院门口的士兵总是对我们非常客气、问明情况后很快给我们放行。在武汉,冲锋衣成了医护人员的“通行证”,成了这个季节“最美”的服装。
不管是在火神山还是协和西院,那里的院长都给了我们最热情的接待,亲自为我们准备盒饭。在我们即将离开武汉时,我发微信给协和西院的郜院长辞行,他说:“非常感谢大家远道而来支援武汉、非常感谢提供了治疗方案和药品”。他用两个“非常感谢”表达了对我们的感激之情。
这里,我也衷心感谢武汉同行对我们的认可和帮助。
我们病区63名患者治愈出院,其中有近40名患者以不同形式给我们写了感谢信。回到医院上班后,我在上门诊时,经常有病人说:在新闻上看到我了,感谢我的付出……。一天,一位年近70岁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就诊结束,临走前缓慢地站起来,深深的给我鞠了一个躬。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我衷心感谢患者的信任。
最后,我要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是他们在国家危难时,以企业的担当精神,捐钱捐物,为4.26万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提供各种帮助。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人与病毒的较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9000万党员挺身而出、14亿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使得我国的抗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这场疫情的阻击战中,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凝聚力。随着疫情在国外大范围爆发,“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加重,当前世界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最近,有人说:“疫情持续5个多月,如果你所在的单位还在,如果你还有工作可做,每月能领到工资,要懂得珍惜、要倍加努力。因为你是幸运的,要感谢你的单位,只有它好你才能好,因为是它一直在为你遮风挡雨。”是啊,没有单位,就没有自己;没有国家,就没有单位。因此,我们要感谢党和国家、感谢单位,我们唯有珍惜生活、努力工作、奉献社会,在党和人民需要时:义不容辞、勇往直前。
最后,期待疫情早日结束,期待明年武汉的樱花更加绚丽。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风湿免疫科 马艳)
责编:朱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