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中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一类,多发生于各种心脏结构、功能、血流异常的患者,但也可以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源性猝死,也可以是生理性的。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心律失常的症状相关性,然而在真实世界中,无症状心律失常则更为常见。
相比症状性心律失常患者表现出心悸、疲乏、头晕、胸闷、气促甚至呼吸困难,无症状心律失常患者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无症状不代表无伤害,其同样可导致严重后果,如:无症状房颤可导致脑卒中;无症状室速可导致猝死;各种来源的频发心律失常可导致左室功能下降。尽管其中多数为良性,但由于针对无症状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常被忽视,部分高危心律失常类型未被及早识别及治疗,进而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心律失常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跟缓慢型心律失常,而快速型心律失常又分为房性跟室性心律失常。相较于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射血功能影响更大,例如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室颤)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心源性猝死,需要紧急救治。但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见,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是室性早搏(室早)。
人们往往在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存在室早,如体检或就诊其他系统疾病时。虽然不合并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当看到宽大畸形、节律不齐的室早,大多数人还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担忧。因此,有必要全面地了解无症状室早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健康人群中也会发现室早,通常为偶发、单一来源,这种室早认为是良性室早。尽管良性室早很少引起多形性室速或室颤,但当存在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也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而频发室早常见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患者,通常认为是潜在心脏疾病的标志。而潜在的心脏疾病又是无症状室早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结构性、缺血性或心电性心脏病,室早超过2000次/24小时,复杂室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宽QRS室早,运动时室早增多等等。频发室早定义为>心跳总数的10%-15%,可导致左室功能损害。研究表明,当室早占全天总心搏数10%以上时,有可能导致心肌病,甚至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室早时,不要过度担忧,因为并非所有频发室早的患者都会出现左心功能障碍,且通过药物或导管消融治疗室早以及标准化抗心衰治疗是有可能达到可逆的。此时我们应及时就医评估自己室早负荷的高低以及心功能是否损害,接受医生合理的干预。
迄今针对无症状室早的研究证据较少,基于目前国内外专家共识推荐:(1)心电监测:对于临床发现心脏扩大、心功能变差的患者,应常规行动态心电图或远程心电监测;(2)高负荷患者:24小时>500个室早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进一步评估;(3)疑似室早心肌病:对疑似患者应积极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衰治疗;(4)超高负荷患者:室早负荷>20%,建议强化治疗和随访,导管消融可以考虑。
同一类型的心律失常对于同一患者有时有症状,有时则无。对于不同患者,症状感受差异性更大。因此,对于无症状室早以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患者,应当接受针对性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了解病情、诊治及预后,而非局限于症状的发作。其次,教会患者及家属数心率及心律,必要时指导使用远程心电监测或可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这样有助于提高无症状心律失常诊断率。最后,抗心律失常治疗应当个体化,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医患共同决定治疗方案。(全科医学科 王喆/文 范西真/审核)
参考文献:
1. Arnar DO, Mairesse GH, Boriani G, Calkins H, Chin A, Coats A, et al.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arrhythmias: a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consensus document, endorsed by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HFA), Heart Rhythm Society (HRS), 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APHRS),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 of Southern Africa (CASSA), and Latin America Heart Rhythm Society (LAHRS). Europace. 2019;21(6):844-5.
2. 张海澄.无症状心律失常管理策略[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1,26(01):8-11.
责编:朱伟华